您好,本站仅作演示所用,请勿下单付款!
文獻分類

文獻分類

哈佛大學和哈佛燕京圖書館

哈佛大學成立於美國獨立前140年,即636年,是美國历史最悠久的大學。校址在馬薩諸塞州的新城(New Towne),即現在的坎布裡奇(Cambridge,與英國的大學名城劍橋同名。為避免混亂,辛華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世界地名譯名手冊》採用音譯),在波士頓市以西3英裡處。有一點要指出,這所大學雖然历史最悠久,但招收女生卻遲至1969年才開始。女生學院叫做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

哈大的校名來自當時在當地布道的英國牧師約翰·哈佛(John Harvard,1607-1638)。他將自己的一半產業和個人圖書館遺贈給了這所大學。校園內現有一座約翰·哈佛的彫像,凡到該校參觀訪問的人,只要帶了照相機,幾乎沒有不在彫像前攝影留念的。

在美國229所綜合性大學中哈佛大學位居榜首。由於校址在市區,舉目望去,大樓林立,顯得擁擠。和地處新澤西州(別名花園州)普林斯頓小城,沒有圍牆沒有校門的普林斯頓大學(緊隨哈佛之後,排名第二)相比,其自然環境明顯不如。後者有花園學校之稱。

哈佛大學同中國一直有較多的聯繫。早在1879年便開設了中文課程。新中國成立前同在北平的燕京大學關系密切。它現在有一個費正清東亞研究所,一座中文藏書豐富的哈佛燕京圖書館。去年筆者聽一位著名的英籍華人女作家講,有500個西方學者正集中在哈佛大學研究中國的孔夫子。

下面著重談談哈佛燕京圖書館。

這座圖書館成立於1928年。當時叫「哈佛燕京學社漢和圖書館」。「漢」指的是中文圖書,「和」指的是日文圖書,故其英文名為Chinese-Japanese Library。這個漢和圖書館隸屬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所以前面有學社的名稱。這個學社隸屬哈佛大學,但它又是在馬薩諸塞州獨立註冊的基金會。基金來自查爾斯·霍爾(Charles Hall,1863-1914)的贊助,他是一個化學家和制造商,是生產鋁的先驅。他留下遺囑,捐贈了一大筆錢給學社。學社的首要目的是在亞洲推進高等教育,特別是促進對亞洲地區的历史和文化進行研究。學社為甚麼叫哈佛燕京?因為它是哈佛大學和燕京大學共同出力建立的。成立漢和圖書館是為了在哈佛大學推動一場「東亞研究計劃」的進展。學社希望通過這項計劃能夠不斷得到專業人士向其提供咨詢。學社也希望這項東亞研究計劃會使東亞的學者有機會到哈佛大學來,同各國學者在廣泛的學術範圍內進行接觸,通過這種接觸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早在漢和圖書館成立之前,哈佛大學從1879年起就開始收藏中文圖書。當年,有一批從事對華貿易的波士頓人聘請了一名來自中國浙江寧波的中國學者戈琨化(Ko K’un-hua,卒於1882年)到哈佛大學來教中文。這是中文第一次列入哈佛大學的正式課程。戈氏和他的家屬到達坎布裡奇時備受尊崇。哈佛大學為新來的中國學者購買了教學需要的一小批中文圖書。這批中文圖書是哈佛學院圖書館得到的第一批東亞文字的書籍。戈琨化去世後3年,哈佛大學獲得了他從中國帶去的藏書。1914年,兩名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服部宇之吉(Hattori Unokichi,著名的漢學家)和姊崎氏(Anesaki Masaharu,著名佛教學家)到哈大講學,贈給哈佛學院一批日本出版的關於漢學和佛教的書籍。這是哈佛學院圖書館收藏日文圖書的開始。

寫到這裡,筆者要解釋一下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和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區別。我第一次在閱讀英文書籍遇到這兩個名稱時也分不清它們之間的區別,曾請教一位在哈佛大學教中國历史與文化課的中國學者,他也分不清。後來我問在夏威夷大學任教的一個中學同學,他是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他說,哈佛學院是指哈佛大學的本科部分,哈佛大學則包括其它學院及其它部門。這個解釋是合乎邏輯的,不過,筆者在閱讀一些文章資料時發現有些作者,包括美國人,在使用哈佛學院和哈佛大學這兩個名稱時並不總是分得清清楚楚的。這時讀者就要根據上下文判斷其確切的含義。

到了1928年,哈佛大學已有4526冊中文圖書和1668冊日文圖書。這些書便由懷德納圖書館(Wideer Library)移交給了當年成立的哈佛燕京學社漢和圖書館。當時正在哈佛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的著名藏書家裘開明博士(Alfred Kaiming Ch’iu)被任命為漢和圖書館的館長。他在一年前已經開始為這批圖書分類編目錄。

有了哈佛燕京學社的財政支持和裘博士的目錄學專業知識,再加上在北京的燕京大學的幫助,漢和圖書館的藏書數量迅速增長,10年之後便達到11萬餘冊,為原來冊數的18倍。雖然圖書館最初收藏漢文和日文的圖書,重點放在人文科學上,但哈佛大學後來增加了有關東亞的課程,也就導致圖書館藏書範圍的擴大,添置了藏文、蒙文、滿文出版物,也增添了西方文字的專著和期刊。1951年開始收藏北韓文(即韓文)書籍。1973年又增加越南文圖書。在二戰結束後的年代裡,社會科學類的出版物受到了更多的註意,60年代中期以來對這類出版物的收藏大大地加快了。因此,原先人文科學著作一度占壓倒優勢的一批藏書逐漸演變為一座學術研究圖書館,它包括了所有學術領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東亞資料。

1965年,哈佛燕京學社漢和圖書館改為「哈佛燕京圖書館」(HarvardYenChing Library)以便更準確地反映圖書館在藏書範圍擴大後的性質。改名後的圖書館仍然由哈佛燕京學社管理。1976年起改由「哈佛學院圖書館」領導。

據1994年1月統計,哈佛燕京圖書館有藏書81.5萬多冊,其中漢文圖書46.1萬冊,日文圖書21.94萬冊,北韓文圖書8.1萬冊,西方文字圖書3.75萬冊,越南文、藏文、蒙文和滿文圖書共1.6萬冊。哈佛燕京圖書館還訂有1.36萬多種期刊、600多種報紙,收藏了4.6萬多卷微縮膠卷和1.36萬全片微縮膠片。

從總體上說,各種文字的藏書有共同的特點:它們都全面涉及使用該文字的國家的历史、語言、文學、哲學、宗教和美術,並為研究該國近代和當代各類社會科學提供資料。然而,每一種文字的藏書又有各自的特點。

中文藏書的強項是:地方志(3858種,據哈佛燕京圖書館現任館長吳文津博士統計,系中國大陸收藏的地方志總數的46%)、叢書(1500種)、明代和清代的個人著作、善本書(12世紀至19世紀)、供研究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使用的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以及研究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第一手及第二手資料。

日文藏書的強項則是历史、文學和日本近代及二戰後的政治、經濟、社會學。藏書中還有一套6500冊的Petzold佛教藏書(PetzoldBuddhist Collection),包括許多從1600年至1867年間出版的書和約200種14世紀以來的手稿。日本研究漢學的著作也很齊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學者研究漢學的著作是用中國文言文寫的。明治時期(1867—1912)的書籍拍成的微縮膠卷有1.5萬卷,這是美國國內唯一的一套。

北韓文藏書中有獨特的一批17世紀以來的家譜和政府考試的花名冊。傳統版式的個人作品也是它的強項。可供研究二戰後南北北韓發展情況參考的資料也頗齊全。

滿文藏書中引人註目的為滿文和滿漢文對照的小說,包括《西廂記》、《聊齋志異》、《水滸傳》、《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和《金瓶梅》。《滿漢合璧西廂記》有4個不同版本,二刻二抄。《合璧聊齋志異》二部,均道光年間刻本。《水滸傳》為滿漢文抄本,漢字為行書體。《三國演義》有兩部,皆為滿文抄本。《東周列國志》計20冊,滿文抄本。《滿漢合璧金瓶梅》,清初刻本,存二冊,為第十七至十九回、第六十三、六十四回(此刻本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有全帙,為100回,40冊,左滿文,右漢文)。除小說外,還有《易經》、《春秋》、《孫子兵法》、《二體文鑒》、《經文成語》等經典著作和參考書。政府檔案、历史文獻也不少,如《皇冊存底》、《正白旗檔冊》、《正黃旗蒙古頭甲各佐領檔冊》、《宗室王公章京世襲爵秩冊》、《大清雍正七政經緯度時憲書》等。滿文書中值得一提的還有1708年宮廷版滿漢蒙藏4種文字對照的詞典和1943年日本東京東方圖書館照相平版印刷的這本詞典(以手稿為藍本),這部日本人翻印的詞典裡還增加了第五種文字——土耳其文。

藏文藏書中有一些藏文佛經單行本、詞典和語法書;有1700年、1732年和1933年出版的三種稀有的《三藏經》版本。此外還收有逃亡印度的西藏人的著作。

蒙文藏書中有1724年在北京出版的罕見書。大多數則是木刻的蒙漢或漢蒙對照的詞匯表和漢文經典著作的蒙文譯本。

越南文藏書中包括一大批19世紀出版的,用中國文言文寫的越南历史、法律、政治制度和佛教書籍。

西方文字的藏書包括所有談論東亞的重要專著和期刊。還有過去和現在的東亞文學作品。還有像《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和《華北日報》(The North China Dai lg News)這類重要報紙的完整的微縮膠卷檔案。西文書中還有一些俄文書。

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書中有特色的還有:中國二十五史的基本數據全文;中國雲南省納西族象形文字的書(有600餘冊,大小不一,分裝在10餘個大木盒中。這些文字的簡單筆劃是描繪物體和動作的語言符號。這種象形文字和人類最初創造的象形文字是相同的。對於人們今天研究文字的起源以及與其它象形文字作比較研究,都有很大的價值);中國的摹拓本;嶺南大學(原校址在廣州的教會學校)董事會從1884年至1952年的檔案;基督教會的中文出版物,包括用不同方言翻譯的聖經;個人的文集,包括中國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多年來同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和其它教會活動有聯繫的費吳生(George Fitch)、作家和越南問題專家約瑟夫·巴庭格(Joseph Buttinger)等人的文集。圖書館最近還獲得了著名攝影家赫達·莫裡森(Hedda Morrison)的影集。

圖書館還藏有家譜200餘部,僅少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在美國排第二位。其中一些為未刊稿本,如乾隆《梯山汪氏族譜》、鹹豐《荻溪章氏支譜》;抄本有13部,如乾隆《碧鳳顧氏支譜》、道光《連平顏氏宗譜》、光緒《漩溪李氏宗譜》等。

哈佛燕京圖書館的善本在美國也排第二,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但它所藏抄本圖書卻是全美第一,其中一些屬於稿本,有的可能還未刊刻,如清朝丁日昌的《炮錄》。

該館善本中令人特別感興趣的是有兩冊《四庫全書》的手稿本,其中一冊的內容是唐代文學家駱賓王的作品。西方國家的任何其它圖書館都未曾宣稱藏有《四庫全書》的手稿本。

善本書放在善本書庫內,最珍貴的則放在善本書庫旁辦公室的大保險櫃內。其實,哈佛燕京圖書館的普通書庫裡,也「混」有不少善本書,如明萬历刻本《袁中郎批唐伯虎匯集》、清道光刻本翁方綱的《複初齋文集》。

圖書館內還有一個特藏室,嚴密保管特別珍貴的書籍。進入特藏室的人須辦理登記手續。某些資料只對某些人開放。讀者入室時只能帶紙和鉛筆;在離開圖書館時均須將書包、手提箱打開讓工作人員檢查。衣服也是要檢查的。1994年底,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曾發現丟失22種中古時代的手稿,價值100萬美元。

哈佛燕京圖書館同美國的其它東亞圖書館有合作關系,從而使自己的圖書資料能為美國國內和海外的廣大學者使用。該館並在執行一項計劃,將自己的圖書目錄轉換成可以用機器閱讀的形式。

圖書館對新得到的平裝書均按統一的規格重新裝訂為精裝書以利長期保存並不致在閱讀中被弄皺。

哈佛燕京圖書館是一座紅磚建築物,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對第一次來學校找圖書館的人來說是個很好的標志。

圖書館內的會議廳(俗稱大禮堂)經常舉行學術報告會、研討會,有些賣門票,一些則免費。與會的除學者外還有本市及附近城鎮的居民,這是一些對中國历史、文化感興趣的居民。對他們來說,到哈佛聽演講是家常便飯。名牌高等學府的大門對平民百姓是敞開的。

来源:《东方文化》1997年02期 作者:刘新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