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本站仅作演示所用,请勿下单付款!
文獻分類

文獻分類

認識宋代刻本

宋代刻本包括北宋刻本、南宋刻本。宋代官方刻書事業興盛,並準許民間依據「官本」翻刻圖書。存世極少、難得一見。由於我國內地所藏的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的宋刻本十分稀少,只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型圖書館。

宋刻本印書多用皮紙或麻紙,文理堅致有韌性。版式疏朗雅潔,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數。刻書選用字體,各地風格不同。浙本多用秀麗俊俏的歐體字;蜀本多用雄偉補拙的顏體字;建本字體介於顏、柳之間,橫輕豎重。印書用墨也很講究,色澤清純勻淨。中國內地所藏的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的宋刻本十分稀少,只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型圖書館。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500餘部,北京大學圖書館150餘部,上海圖書館200餘部。

宋版的版式設計堪稱精致。文字的分布極為講究,板框的高廣與行格的多寡,都以事先設計要求的字體大小及每行字數的比例而定,大字本每半頁七八行,每行約十五六字以下;小字本每半頁十三四行,每行約二十三四字以上。如今流傳最多的是每半葉九到十二行,每行十八到二十二字的中字本。不少學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來所刻古籍的訛誤,恢複古籍的真實面貌。

宋代,政府對校勘十分重視,甚至由皇帝親自過問,聘請專家把關。為了保證刻書質量,官方還採取若幹措施。如規定刻板前需要進行三次校正,即校勘官校完,送複勘官複校,再送主判管閣官三校,這樣才可以拿去刻板。而刻板完成,對版樣還要再校對。此外,還要在卷末刊載經手校勘的人的名字,以示責任。

返回顶部